有开发商如此建言,建设局发文调研被普遍视为市政府出手”前兆”
财政部22日宣布了一揽子救市措施,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珠海楼市是否会因此升温?房价是否会攀升?记者昨天(23日)采访了本地多家开发商、二手房中介机构,业界普遍对此持谨慎态度。西区多位开发商表示,国家出台这么多政策救市,但对西区来说,恢复购房入户最有效。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该中心已经在研究住房公积金方面的相应政策,考虑调整住房公积金的贷款额度,支持居民购房。
减免契税印花税仅省一两千元
前日发布的房产新政让珠海部分中小开发商欣喜万分,”救市”措施无疑为他们的”冷盘”吹来一阵暖风。然而,华发、中珠等珠海房地产大亨却对此并不领情,华发股份某高层人士认为,该政策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对珠海楼市影响甚微。金碧丽江总经理高伟认为,国家救市力度非常有限,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房市存在的问题,比如土地增值税问题,造成土地价格和楼盘成本持续升高,抑制了市民的购买欲望,”目前房市走低其实是楼市的自我调整,与政府前段时间的打击并无太大关系,主要还是受整个经济面下滑的拖累,政府此时出手救市,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西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表示,国家出台这么多政策救市,但对西区来说,还不如恢复购房入户政策来得有效。斗门政协常委、嘉景名苑老总贾永清告诉记者,国家的救市政策其实是杯水车薪,只不过是将普通住房的契税从原来的1.5%下降为1%,并免征了印花税,两者相加为消费者省去的费用一两千元,这对动辄几十万的购房款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还比不上楼盘促销给出的折扣优惠。至于财政部将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贾永清说,这个优惠几乎没用,因为珠海现行的购买首套住房的首付款也是20%.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目前重振珠海楼市特别是西区楼市,重新恢复购房入户是最有效的办法。金湾樱雪房地产有限公司一位姓吴的负责人表示,西区购房者以外地人为主,恢复购房入户对他们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本地救市政策将出台?
随着国家救市政策出台,不少房地产商相信市政府近期也会推出利好政策。一些开发商向记者报料说,市建设局14日已印发《关于开展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希望各开发商能将这段时间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以书面形式上报主管部门。开发商普遍将之视为市政府出手救市的”前兆”。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在国家财政部的政策出台之前,该中心已经在研究住房公积金方面相应的政策。特别是考虑调整住房公积金的贷款额度,对居民购房提供进一步支持。市建设局住宅与房地产业科副科长欧阳建涛说,救市政策出台后,政府将完全执行国家新的政策,同时将密切关注珠海房地产市场的走向,目前也正在着手进行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情况调研工作,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情况,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
■新政解析
能让你省多少钱?
新政出台后,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如果在珠海首次购买一套总价100万元、面积90平方米的房子,购房者可减少税费支出5500元。”买二手房会更划算。”海王城置业公司顾问告诉记者,暂免征土地增值税的政策对于卖方而言,成本较之前有所降低,卖房子交的税少了,市面价也会较以前便宜。他认为,增值税的减少将促进二手房市场的交易。
另外,公务员购房将享受”契税税率”和”公积金贷款利率”等的”多”下调优惠。记者了解到,”在珠海,一套中型住房一般要50万元左右,以前贷款利率的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85倍现在减为0.7倍,这就意味着购房人每月购房支出的利息成本减少500元左右。如果有公积金贷款,随着本次的同步下调,利息就更低了。”
记者从银行方面了解到,在此次政策的影响下,买房受惠主要还是第一次购房者。广发行代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国家政策规定,个人第一套住房贷款基准利率下浮达30%,但如要购买第二套房贷基准利率上浮在10%-15%之间,两套房贷基准率差达45%,他个人认为,这对首次购房者来说更划算。但某房产顾问向记者透露,在此次新政中实际受益的是开发商,如果成交量大将有效地缓解楼市低迷对开发商的资金链产生的不利影响。
楼价近期会不会涨?
华发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认为,楼市新政肯定会有滞后效应,房地产开发商与消费者的拉锯战将持续一段时间,”可能部分开发商都已经顶不住,房价已经要降了,但国家的新政让他们对未来有了一个新的期待,短期内房价不会有大的波动,但是否会上涨,这就要看国家会不会开放中小城市的户籍政策了,很多人买房都是为了落户。”
金碧丽江总经理高伟表示,国家出手救市最大的意义在于其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政府要稳定房价,刺激房地产交易。地价、原材料价格攀升,楼盘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可见楼盘价格的下跌势头已基本见底。但他同时预计,短期内,整个房市还不至于出现回升。
对于珠海楼市何时升温,各开发商说法不一。斗门嘉景名苑老总贾永清估计至少需要半年,直至地方政府出台更为有利的配套政策,楼市才会逐渐回暖。也有业界人士认为调整时间可能需要一年或者三年,直到整个经济面回暖才会结束。
南方都市报网络版